1. <noscript id="iocqz"></noscript> <track id="iocqz"></track>
      <tr id="iocqz"><delect id="iocqz"></delect></tr>
    2. <acronym id="iocqz"></acronym>
    3. <table id="iocqz"><delect id="iocqz"></delect></table>

      滚动栏:

      主页 > 知情明政 >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武汉·中国种都建设情况的汇报
      时间:2021-07-27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重要指示。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问题,部署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今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至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种业工作,2013年就提出打造“武汉·中国种都”,2018年1月,发布了《“武汉·中国种都”发展规划(2017-2025)》,2020年成功获批以种业发展为基础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出台了有关支持种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经过不懈努力,武汉·中国种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武汉·中国种都建设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形成涵盖粮食、生猪、水产、家禽、蔬菜、林果、食用菌、生物疫苗等 8个优势行业研发、生产、销售的种业全产业链格局。2020年底,全市种都产值达到450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种业企业4家(省种子集团、国英种业、湖北惠民、金龙畜禽)。省级及以上种企24家,进出口持证种企12家,2020年实现种子出口2405吨,创汇870万美元。
      作为武汉·中国种都核心区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农生物园和南湖农业园聚集了60余家高新技术种业企业,11家院士专家团队、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引进拜耳作物、杜邦先锋、先正达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研制出红莲型水稻、华油系列油菜、鄂莲系列莲藕、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等83项高转化性育种成果。  
      作为武汉·中国种都建设范畴的汉南种业小镇聚集了亚非种业、楚为生物、汉研种业、武大天源等10多家竞争力强的头部种企,吸引了计划投资20亿的碧桂园“中国种谷”项目落户。
      作为武汉·中国种都建设范畴的武湖现代农业展示园2020年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在此已成功举办了7届武汉种业博览会,吸引了国家多倍体水稻创新基地落户,“十三五”期间多倍体水稻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9项国家专利、3项美国发明专利和1项省级标准,2个水稻品种今年内将获得品种审定证书。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拥有湖北武汉国家级青鱼原种场、国家级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其中,湖北武汉青鱼原种场已建成100亩封闭式智能化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12条池塘流道。

             二、推进武汉·中国种都建设所做的主要工作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两着力”、“两注重”、“两强化”、“一唱响”。
             (一)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成功引进了先正达、中化集团等世界500强种业巨头,汇集了中农发、垦丰、丰乐、大北农、隆平高科、碧桂园等国内顶尖种企,培育了省种子集团、惠民种业、科珈种业、国英种业、楚为生物、亚非种业等本土种企。全省80%以上的种企落户我市,种业集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着力完善体制机制。2020年6月,以种都建设为支撑的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获批,预示着“武汉·中国种都”建设获得国家层面支持。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专题调研农创中心和中国种都建设情况。3月1日,杨军副市长主持召开武汉·中国种都建设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推进有关工作。6月25日,市政府第15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方案》,决定成立了由程用文市长任组长,曹裕江、杨军、刘洁任副组长的武汉农创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正在积极争取成立省级领导小组,建立部、省、市、区联席会议制度,以统筹推进武汉·中国种都和农创中心建设。
             (三)注重资源保护利用。我市已建成国家油料作物中期库、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国家果树种质武昌砂梨圃、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国家种质武昌野生花生圃等5个国家种质资源库(圃)和1个省级中期库(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分别保存了油料作物种质资源3.5万余份、水生蔬菜和水生观赏植物种质资源3100余份、梨种质资源1219份、猕猴桃种质资源335份、花生种质资源1800余份、省级作物种质资源近4万份。
      先后建立了梁子湖武昌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鲁湖鳜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武湖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牛山湖团头鲂细鳞鲴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市现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2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1家,水产苗种繁育场(企业)42家,年产苗种100亿尾以上,除四大家鱼以外,还繁育了鳜、鲌、加州鲈、黄颡鱼等名特品种,有效提高了特色优质水产品种比重。目前我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为保护具有我市特色的水产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统一部署,市区均已成立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计划通过3年时间,完成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四)注重发挥科技引领。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是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以来,针对制约我市水稻、油菜、生猪、水产、蔬菜等种业的技术瓶颈,市科技局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征集完成了技术清单,下一步,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确定支持方向,编制项目指南,发布榜单,征集揭榜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同时,由武汉农创中心正在发起成立种业创新联盟,加快构建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相结合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五)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我市高度重视种业重大项目建设。一是积极参与洪山实验室建设。我市现有中垦锦绣华农、湖北国科、湖北金旭、科前生物等 4家企业积极参与其建设。二是“神农设施”项目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复审。“神农设施”是农业领域的国之重器,具备每年50万株—100万株植物的基因型、主要表型特性和相关大数据采集与解析能力,可实现育种过程的设计性、预见性和可控性,提高育种效率一倍以上。目前,已成立项目战略联盟,构建了自主研发人才团队。三是争创部级重点实验室。组织农创中心申报作物分子育种、微生物农药创新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并获批立项。四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今年以来,农创中心新引进农业科创型企业36家、项目 11个、投资额16.2亿元。中信汉南现代种业小镇项目正式签约,碧桂园“中国种谷”项目建设用地成功摘牌。
             (六)强化政策保障支持。2020年,我市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市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武政办〔2020〕86号),明确2021-2025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支持种业发展,同时,规定对于种业发展的科技、土地、人才、国际化等政策,所需资金仍按照现有资金渠道予以解决。从2019-2021年,市级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4655万元(其中,2019年3110万元,2020年5545万元,2021年6000万元),用于支持种业研发、平台建设、渔业苗种繁殖和工厂集约化育苗建设等工作。
      按市政府要求,我局还起草了《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专项政策》,重点从总部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落户、成果转化、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等12个方面提出支持意见,拟提交市政府研究。
             (七)唱响中国种都品牌。加大了武汉·中国种都和农创中心的宣传推介力度。依托2021年中国种子大会、武汉市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大会、武汉种业博览会等会议,同期举办了有关新闻发布会、交流座谈会、招商推介会等“双招双引”专题活动,其中,2021武汉种业博览会集成展示了3200多个蔬菜新品种及有关新农机、新技术、新模式,有77万人线上线下观展,首次开展成果转化交易,成交新品种成果权10项,交易额达2000余万元。今年以来,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武汉·中国种都和农创中心的报道累计100多篇,其中,4月27日,农民日报头版刊发《打造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探秘》,深度聚焦解析武汉农创中心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潜力。

             三、存在问题
             我市中国种都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种质资源、育种人才、高端设施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绝大多数科研成果出自高校科研院所,但科研成果与市场嫁接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二)企业育种装备水平低。现代生物分子育种技术加快发展,品种定向改良更加便捷,“按需育种”正走向现实。我市科研院所种业研发虽走在全国前列,但企业缺乏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基础设施,传统育种和低端分子生物育种仍占主流,发展相对缓慢。
             (三)种业龙头企业创新投入不足。我市种子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年经营额过亿元的种企较少,这导致种业企业研发投入不够,难以抢占种业发展制高点。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听取和充分吸纳各位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贯彻落实今天会议精神和要求,重点推进资源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建设、市场净化等五大行动,着力在以下4个方面下工夫:
             (一)继续培育种业龙头企业。以建设武汉农创中心为契机,支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支持种子企业主板上市,支持油菜、水稻、种猪、淡水鱼等优势种业做大做强。鼓励种业企业围绕产业上下游延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
             (二)努力提升种业育种创新能力。依托武汉农创中心,聚焦分子育种研究和应用,强化我市种业原始科技创新,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联合攻关团队,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快建立以“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发展壮大我市优势种业。支持江汉大学的生物MNP鉴定技术应用,打造我市育种创新分子检测通用平台。
             (三)切实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据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统一部署,开展好种质资源抢救性普查收集,加强野生资源的保护,强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依托现代生物技术,支持我市的5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和1个省级中期库,建立种质资源精准评价体系,扩大我市在油料、花生、水生蔬菜、砂梨、猕猴桃、武昌鱼等种质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形成种质资源的长效保存和利用机制。
             (四)大力促进种业“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依托武汉农博会、武汉种子交易会、武汉种业博览会、全市农作物新品种田间展示和观摩会等农业展会,充分展示种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模式等 “四新”技术,推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与种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我市种业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主页

      Av熟女
      1. <noscript id="iocqz"></noscript> <track id="iocqz"></track>
        <tr id="iocqz"><delect id="iocqz"></delect></tr>
      2. <acronym id="iocqz"></acronym>
      3. <table id="iocqz"><delect id="iocqz"></delect></table>